“轻装前行”河南配资网,成了的行动信条。
近日,红星美凯龙发布公告称,阿里旗下杭州灏月拟通过集中竞价、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,共计规模达1.3亿股,占总股本的3%,预计套现金额约4亿元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已不是阿里第一次抛售红星美凯龙股份。去年12月,其就曾大规模减持,持股比例从近10%降至6.28%,不断弱化之间关联。
市场分析人士指出,阿里此次减持“蓄谋已久”,是其关键战略调整的一部分。不过,阿里为什么要这样做?
1、从买买买到卖卖卖,阿里断腕止损
十年前,阿里巴巴堪称实体零售的“狂热信徒”。2014年,阿里豪掷53亿港元入股银泰百货;
2017年,对银泰商业全面收购,将其纳入阿里生态体系;2020年大手笔投入280亿港元,将高鑫零售(旗下拥有大润发、欧尚等知名超市品牌)控股权收入囊中;2019年,以43.6亿元投资红星美凯龙,跻身其第二大股东之列。
然而,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投资,如今却成了阿里“沉重包袱”。据红星美凯龙官方财报消息,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,两年时间累计亏损超67亿元。更糟的是,在其创始人车建兴被立案调查、高管频繁离职等负面影响下,公司股价一度暴跌86%,市值仅剩135亿元。
劣势重压下河南配资网,阿里此时减持,无疑是“及时止损”,避免被拖入更深的泥潭。而红星美凯龙也只是阿里“甩卖清单”上的一个缩影。去年底,阿里以74亿元卖掉银泰百货;今年初,又以123亿元抛售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。算上其他零星减持,阿里近一年套现总额已超430亿元。
这些交易背后,透露一个清晰信号:阿里或正在彻底放弃“新零售”战略,回归互联网和AI主业。马云在蚂蚁集团20周年庆典上也已为阿里定调新航向:重返淘宝、聚焦用户、深耕互联网。
2、电商巨头,战略分野大不同
与阿里减资不同,同为电商起家的京东,近两年来却动作频频。2023年,豪掷10亿元强势进军汽车零售领域;2024年,高调推出\"半小时达\"即时配送服务,创始人更以\"一日骑手\"的身份亲自下场造势,2025年,京东七鲜厨房问世,并计划3年内在全国开设5000家门店……
业内人士指出,京东许是希望通过多元化布局寻找新增量,而其持续扩张动作也早在2020年发展巅峰时期便已有迹可循。
2020年,强化物流和医疗健康布局是京东扩张策略重心。京东物流推出\"医患寄递\"服务,提供送药上门服务。同年,京东健康在港股上市,市值一度突破5000亿港元。后其进一步加码,积极引入“派络维pro”等进口抗老科技品,试图通过物流优势抢占民生健康市场。
在《Science》等国际期刊论文中,该类抗老制品被证实,于改善因年龄增长所致的体力不济、思维迟缓、睡眠困难等状况有不俗潜力,在国内引入前,其已在美日富豪圈层风靡多年。
数据显示,我国60岁以上老人数量达3.1亿,占总人口比例超过22%,是大健康产业迎风起飞的重要助推。检索“派络维pro”详情页可见,不乏“精力提升”、“体能恢复年轻水平”等体感反馈,而用户近80%为35-65岁中老群体。
根据iiMedia Research预测,未来五年内,我国相关口服抗老制品市场规模将达1500亿。对于这一大健康产业布局,刘强东也丝毫不吝啬的给予肯定,“倘若做好了,能再造一个京东。”
可惜明州事件后,京东因陷入舆论漩涡,股价一度震荡下行。近两年,与马云一样,刘强东也再度强势回归,大动作频频。但二者如今走向却截然相反。
3、马云敲响警钟:未来出路在哪?
在阿里财报会议上,阿里巴巴集团主席蔡崇信曾表示,“目前我们资产负债表上仍持有部分实体零售资产,但这些已不再是核心发展目标。”
从这个角度,阿里此次重心转移,或许并非对实体行业的价值质疑,而是基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新审视。
但不可否认的是,对整个实体零售行业来说,阿里的撤退更像是一记警钟:如果连巨头都玩不转,中小玩家又该如何生存?
正如一位零售行业分析师所言:“线下零售成本高、利润薄,阿里砸了上千亿也没能扭转颓势,何况其他。”
长宏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