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题:纤手擎千钧 匠心铸重器(主题)信弘优配
——记全国劳动模范、湖北三六重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晓霞(副题)
咸宁日报记者 刘玉关 通讯员 陈慧君 阮玉洁
广州地铁隧道人防和防淹门启闭装置、嘉鱼长江大桥1800t架桥机、平潭公铁大桥检查车运行小车、宜昌白洋桥550t缆载吊、中山港定柱式悬臂吊……这一件件轻则二十吨、重则千余吨重工设备助推着美丽中国建设进程,每一吨钢铁都铭刻着奋斗的足迹,每一件设备都筑就起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。
谁能想到,这些重工设备的主设计师竟然是一位秀气雅致的女性。她就是湖北三六重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晓霞,她带领设计的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地,而且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发展走向了20多个国家。
从一名普通技术员到全国劳动模范、党的二十大代表,二十余载寒暑,范晓霞以匠心为笔,在钢铁与齿轮的宏大画卷上,以千钧之重挺立起咸宁重工崛起的坚实脊梁,刻写下属于新时代奋斗者的坚韧与荣光。
临危受命,纤手托起“生命闸”
2005年,成立仅两年的湖北三六重工,还只是一个在行业巨擘夹缝中摸索前行的无名小卒。
一个足以改变企业命运的机会悄然降临——广州地铁集团面向全国公开征集“地铁防淹门用电动葫芦”设计方案。这项技术关乎城市地下脉络的安全命门,核心难点在于必须确保防淹门在正常供电时精准开合,更要在极端断电情况下信弘优配,依靠人工操作迅速启动或关闭这道千钧之闸。国内尚无成熟先例,技术壁垒高筑。三六重工虽有“电动葫芦”的制造基础,但它不得不与数家行业巨头同台竞技。
这副沉甸甸的担子,落在了当时已怀有身孕的范晓霞肩上。接到任务之初,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和自身剧烈的妊娠反应,她坦言“信心不足”。然而,一次广州现场考察彻底点燃了她心中的火焰,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她心底奔涌。
信念是成功的基石,行动是成功的关键。近三个月的时间里,办公室成了范晓霞的家,图纸铺满案头,数据在脑海中日夜翻腾。为攻克一个关键传动结构难题,她多次往返武汉,一头扎进图书馆浩如烟海的技术文献中,向高校专家虚心求教。方案沟通刻不容缓,她挺着日益明显的孕肚,每月至少三次奔波于咸宁与广州之间,每次乘车少则十余个小时,遇上列车晚点则长达二十多个小时。
最艰难的一次,她深入地下隧道实地勘察,需要从地面洞口爬下十几米深的竖梯,才能进入幽暗潮湿的隧道底部。“当时没多想,只想着把现场数据摸透,现在回想起来,带着五个月的身孕爬陡梯,确实有点后怕。”范晓霞语气平静,却透着坚定。汗水、焦虑、无数个不眠的夜晚,最终浇灌出那份近乎完美的设计方案。
当评审结果公布,甲方代表的手坚定地指向三六重工——他们赢了!这份信任在随后几年持续延伸,三六重工的产品成功应用于广州地铁多条线路。以此为起点,企业同广州地铁设计院一起制订了《城市轨道交通防淹门启闭装置技术规范》的团体标准,奠定了坚实的权威地位。那扇由范晓霞主导设计的“生命闸”,成为企业叩开辉煌之门的金钥匙,更成为守护千万人安全通行的坚实盾牌。
自此,“拼命三娘”成了范晓霞最鲜活的标签。
扎根车间,潜心淬炼“铸巧工”
如今,范晓霞个人名下拥有21项熠熠生辉的技术专利,其发表了4篇极具实践价值的学术论文,是公认的起重设备设计专家。然而,这条通往技术高峰的道路,并非坦途,起点恰恰源于一次刻骨铭心的“闭门造车”之痛。
2003年初入三六重工技术部,还是“技术小白”的范晓霞接到一个设计螺纹零件的任务,她脑海中迅速闪现两种方案,第一种传统但稳妥,第二种新颖而“先进”。没有犹豫,她选择了后者,信心满满地走向车间。迎接她的,是车间师傅李建国紧锁的眉头和那句直白的“做不了”。“你这图上的标准件,市面上根本买不到。咱厂里现有的设备,也加工不了这种精度和结构。”李师傅指着图纸,点出了关键。那一刻,图纸上优美的线条仿佛在嘲笑她的脱离实际,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让她面颊发烫。
这次“纸上谈兵”的教训,如同一记警钟,震散了范晓霞身上的“书生气”。范晓霞深刻领悟到,设计的灵魂必须根植于制造的土壤。从此,她戴上安全帽,换上工装,成了工人师傅们身后那个最勤勉、最专注的“学生”。焊花飞溅的工位旁,她仔细观察师傅们如何控制电流角度,减少热变形;车床轰鸣中,她虚心请教不同刀具对材料的影响;在巨大的结构件组装现场,她了解每一个螺栓的紧固顺序对整体精度的意义……“焊、车、铣、镗、磨,这些‘十八般武艺’的原理和难点,只有深入一线,才能真正明白设计的边界在哪里,创新的空间在哪里。”范晓霞说。
这份扎根一线的虔诚,很快结出了丰硕的创新之果。一次例行的车间巡查,范晓霞听到几位焊工师傅正为起重机腹板焊接合格率低而发愁——焊接时产生的高温热变形,常常导致腹板尺寸超出严苛的国家标准,造成大量返工甚至报废。回到办公室,她结合材料力学理论,查阅国内外最新焊接工艺文献,在草图上反复推演。最终,她和团队创造性地设计出“大隔板焊接工艺”,每年为公司节省材料损耗和返工成本高达百万元。
冰冷的钢铁,在匠心与智慧的锻造下,焕发出巨大的经济价值。
创新智造,引领勇闯“无人区”
2010年,在范晓霞的技术生涯中,一个全新的、更具分量的使命悄然来临。鉴于她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卓越贡献和引领作用,公司成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“范晓霞创新工作室”。走进三六重工办公楼副楼,这间正对大门的工作室,成为企业技术攻坚的“最强大脑”和人才成长的“孵化器”。
范晓霞深知,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,唯有薪火相传,方能生生不息。她将工作室打造成一个“没有围墙的课堂”和“创新实战的练兵场”。在这里,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积累的设计心得、失败教训、专利经验倾囊相授。她带领团队迎难而上,瞄准行业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,向一个个技术堡垒发起冲锋。在范晓霞的感召与引领下,这支创新生力军爆发出惊人的能量。
德国“订购”的断电自动控制技术,取得了2项专利授权,属国内首创,解决起重设备在停电时提升16吨重物的难题;为适应北方严寒环境大型堆取料作业,他们研发出“堆取料机专用超低温超高扬程电动葫芦”;响应国家新能源战略和特定场所安全需求,成功开发“60V直流永磁制动电动机”,为特殊环境提供了更安全可靠的起重动力方案……每一项成果背后,都凝聚着范晓霞团队协作的汗水与智慧,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,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的利器,每年为公司新增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。
工匠精神于此生根发芽,从范晓霞这一颗耀眼的星辰,逐渐蔓延成一片璀璨的星群信弘优配,共同赢得“湖北省劳模创新工作室”“湖北省工人先锋号”等荣誉,照亮了三六重工自主创新、勇攀高峰的征途。范晓霞的双手,在毫厘之间赋予千钧钢铁以灵巧的“生命”。她纤手擎起的,不仅是千钧重器,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铿锵足音。
长宏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