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湖南辰州矿业沃溪金锑矿地下400米深处,黄心刚的工装总是格外厚重——那是汗水反复蒸腾后凝结的层层盐霜。这位36岁的“矿三代”云操盘,用14年光阴,从一名普通电工淬炼成闪耀的“湖南省国企工匠”。他不仅用精湛技术守护着矿山运转的“生命线”,更以创新实践奋力叩开智能化矿山的大门。他的故事,是个人奋斗的史诗,更是新时代产业工人匠心报国的生动写照。
血脉传承
盐霜工装里的“矿三代”
黄心刚的工具箱里,沉甸甸的不仅是万用表、螺丝刀,更承载着三代矿工的坚守。一件特殊的“藏品”被他珍视——一件布满白色盐渍的旧工装。那是2024年7月暴雨抢修后留下的“勋章”。彼时,7平泵站主变压器温度直逼90℃,他毫不犹豫冲进38℃高温的变配电房,在蒸笼般的环境中鏖战4小时。设备恢复轰鸣,他的工装早已湿透,又在高温下析出厚厚的盐霜。
“这盐霜云操盘,让我想起爷爷。”黄心刚轻抚盐渍。他的爷爷是矿上老电工,父亲是机械维修工,两代人将一生献给了矿山。2011年,从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他,毅然放弃城市机会,回到了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地下世界。
初下矿井,这个“矿三代”也曾是“愣头青”。翻开他泛黄的第一本工作笔记,密密麻麻写满了疑问:“提升机控制原理?”“电缆敷设如何规范?”……这本浸透着汗水与求知欲的笔记,如今已成为新员工的“入门宝典”。
永不掉线
“电气120”的硬核守护
在辰州矿业云操盘,黄心刚的手机号被喻为“电气120”,24小时待命。2021年深夜11点,一台十几万元的电动铲运机突然“罢工”。刚下夜班的他接到电话,二话不说转身再下矿井。在逼仄的空间里,他精准判断是供电系统螺栓滑丝作祟。没有专用工具,他硬是用焊枪将螺丝巧妙固定在集电盘上。3小时极限抢修,不仅避免了6名矿工的无效工,更保障了整个队组的生产进度。“解决一个故障,就像解开一道谜题,”黄心刚说,这份成就感让他坚信,矿山需要技术,更需要能扎根坚守的人。
万用表、笔记本电脑、自制“故障诊断口诀”,是黄心刚的随身“三宝”。一次在5副井检修卷扬机时,PLC控制器突发异常。他摘下被汗水模糊的眼镜,熟练测量线圈、测试接触器,仅用20分钟便锁定故障点。
“设备安全无小事”是黄心刚的铁律。他创新推行“日检、周查、月会诊”和“清灰、拧紧、加油”三大预防性维护工序,将被动抢修转为主动防御。“师傅检修像老中医‘把脉’。”徒弟杨仁涛佩服地说。黄心刚独创“脚力、脑力、手力”培养法:带新人下井摸透设备“神经脉络”,每周开“技术课堂”解剖案例,实战中放手让年轻人挑大梁。经他培训的26名技术员,已有12人独当一面。2024年,他的团队完成156次设备深度“体检”,整改55处隐患,故障停产时间锐减12%。
智创未来
千米井巷的“开路先锋”
黄心刚的办公桌上,一个C型钢滑轮供电装置模型格外醒目。这是他为攻克尾砂充填站滑线故障设计的“金点子”。他在38℃车间蹲守半月,查阅海量资料,最终以“滑轮+扁电缆”的创新方案,将月均故障从5次降至0.1次,年省成本10万元。
面对矿山智能化浪潮,黄心刚主动迎战“硬骨头”。主导1号、2号主井自动化改造时,他每天奋战14小时,在千米斜长的井筒中精准安装传感器、调试控制系统。“这里是党员的战场,更是工匠的考场!”这一信念支撑他连续两月钉在攻坚一线。系统投运后,效率提升10%,岗位减半。主井自动化运行操作员谢本武感触尤深:“现在坐在机房控制室就能操作放矿,再不用吃粉尘了!”
黄心刚带领团队向5G无人驾驶发起冲锋。如今,在400米深(2.3公里长)的巷道里,无人电机车已能自主穿梭。“要让新人少走我们当年的弯路。”作为张建军劳模工作室讲师,他参与编写的《设备维修图集》被奉为圭臬,“一个人走得快,一群人才能走得远。矿山智能化,需要更多匠人同行。”
从青涩学徒到行业标杆;从一件凝结汗与盐的工装,到一本写满求知的工作笔记,再到掌控未来的智能化终端——黄心刚用14载青春,在幽深的千米矿井下,镌刻出“工匠精神”最鲜活的注脚。他的足迹,连接着三代矿工的热血传承,映照着新时代产业工人“择一事,终一生”的赤诚信仰。在湖南矿山智能化转型的壮阔征途上,这枚“移动的工匠勋章”,依然在千米地心深处熠熠生辉。
(湖南工人报全媒体记者 张仁贵)云操盘
长宏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